• 注册
  • 好文推荐 好文推荐 关注:652 内容:8287

    【推文】老文重推 |《蓟色》by叶深水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拉黑名单
    • 好文推荐
    • 议事长老

      【推文】老文重推 |《蓟色》by叶深水

      ◎序

      三国这段被血与火笼罩的历史,至今提起仍带着硝烟气息。权利的斗争、家族的荣光、山河的博弈在这短暂的数十年间碰撞交织,将情爱磨成尘埃。所幸一千多年后,能有一些作者愿意穿过金戈铁马的光影,重拾那些静寂无声的尘埃。往事已矣,真伪难辨,不如斟酒一杯,静静倾听。

      ◎关键人物

      ●司马懿

      人们大多因为其子司马昭或者曹操“鹰视狼顾”的评价而了解他。作为能在三国中笑到最后的人,不难想见他年少时就该是多么出众(《晋书》中称他“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作者则是通过水镜先生之口称赞他“眉目之间风云聚合,颇有飞扬之色”,这十四字恰到好处地侧写出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形象。其后对于他的描写,更是能衬托出他的性格。例如“他一向喜欢坐最靠里的位置,这样便于观察外面的动静”——善于观察大局,稳重,对外有所保留;“他也不想在第一局棋上就输给诸葛亮”——与前文和徐庶对弈时“随手落子,互有输赢,他也不甚介意”形成强烈反差,可见司马懿在遇上真正的对手时,绝不轻易认输。遇见诸葛亮是他人生的一条分界线,之前的“独在高处顾盼影单之感”不复存在,他很快折服于诸葛亮的才华气度,并且这种折服渐渐发酵成了爱慕。这份爱慕一度星火燎原却最终因为两人立场不同而被藏匿于心底。

      年老的司马懿则更加沉稳,也毫无疑问多了几分威仪。静观双子蹴鞠、拦下司马师细查司马昭与曹睿之事等等,让一个历经朝堂政事磨砺的权臣和威严的家主形象跃然纸上。全文沉郁的沧桑感,多半是他身上体现出来的。而在空城前他兑现自己年少时的承诺,更是令人感慨万千。仲达,你终究逃不过“情”字。

      曾看过一个说法——“诸葛亮死后司马懿的时代才真正到来”,确实,可惜司马懿在失去自己最强大的对手后也终陷入权力斗争的泥沼中不能自拔——不过这是后话了。用九州里的一句话来说,便是“生人无能相惜者,曰悲;再无可许之誓言,曰哀”,也难怪他后来大病一场,环顾四周时心底有了无法抹去的苍凉。

      ●诸葛亮

      甫一出场便是惊艳,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戏谑的话语令人莞尔。作者没有直接描写诸葛亮的相貌,但通过司马懿的出神和徐庶的打趣便可知他的俊逸清朗。其后从他的言行举止中更能窥见他的才识过人(他令司马懿拍案叫绝的对兵书的精辟见解,名士黄承彦对他的极度欣赏),以及少年人的狡黠可爱(向庞统收取穿蓑衣的“租金”,平日里与众同窗学子的玩笑,看穿司马懿装病但不揭穿还用妇人怀胎的脉象来瞒过众人),委实是全文最为出众的角色。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在与司马懿下棋时悄悄掐算棋子的路数,这个细节顿时让他的形象更加接近演义中的那个诸葛亮——善于掌控局势和预料。而后来他对司马懿坦白自己希望改变天下局势让天下安宁,不禁让人击掌赞一句“这确实是诸葛亮”。他对人心的掌握也在文中有迹可循——能够开恰当的玩笑,不拆穿司马懿的装病并以此为借口顺水推舟地留下(且事后对庞统坦白自己无意隐瞒令庞统疑惑),还有后来的空城计,若非算准司马懿不会负诺又怎敢这般冒险。

      而贯穿全文的他最突出的性格使他对梦想的执着。他因此拜在水镜先生门下学习,静静编织自己在襄阳的关系网,与司马懿后来的分道扬镳,成为蜀相之后六出祁山……那个在荒谬年代里怀揣疯狂梦想的诸葛亮如在眼前。

      文章最后写“一茎蓟草,倔强地,顽强地,执著地,开出了小小的,淡紫色的花”,这分明是喻诸葛亮了。“倔强”“顽强”“执著”,这三个词足以概括真实的他。作者对他的了解也可见一斑。

      ●司马昭

      司马昭的情感简直是悲剧的典范。命运的翻云覆雨手将十八岁的他推向与那个他从小听闻过无数遍的男人的相遇,虽然仅仅是城楼上的惊鸿一瞥,却足以让他失足于情感的深渊。如果说司马懿爱的是诸葛亮身上无双的才识气度,那么司马昭的爱则更为复杂。这简直是命运(还是作者?笑)对他的戏弄,让他拥有这样无望的爱。

      而他与曹睿的纠葛,也是他爱得无望而痛苦的体现。在作者写的延伸篇《莫如初见》中可见司马昭并非完全将曹睿看作“上上床而已”的床伴和某种层面上诸葛亮的影子。微妙的情愫。可以说司马昭是全文里拥有最复杂感情的最无奈的人。

      ◎关键词

      ●家族与责任

      文中着墨最多的便是司马家族。从“司马家的训诫之严格就如同府上的名品牡丹一样,也是洛阳城里出了名的”到“那个姓氏背后所代表的权势”,家族的影响之大不言而喻,即使如诸葛亮这样想以自己的力量改变天下局势,也需将庞氏、黄氏这样的荆襄名门编入关系网。在家族这样的大背景下,个人的意义也显得渺小起来,家族带给每个成员以荣光,更多的是重任,因而有“应该回去辅助父兄,以便将来继承司马氏的家业”“毕竟他肩上尚且还有整个家族的责任”以及“到那个时候,他会明白肩上的担子,司马家的男人从不逃避责任”这样的语句出现。在作者的笔下,一个宗法制影响极深的封建社会显得那样真实。

      ●情爱

      能羁绊一生的东西不多,情爱无疑是其中之一。司马懿与诸葛亮,一生纠葛,从挚友到对手。这场情感中主动的无疑是司马懿——从某方面也体现出司马懿性格中有着对喜爱的人或物有着强烈的占有欲;诸葛亮则更为清醒一些,但也无法说他完全没有动情,不然怎会在司马懿对他表白心迹时“身体微微摇晃”“几乎要被卷入这炽烈而又陌生的爱欲狂潮”,在离去的时候几乎被放在廊下台阶上的青石水盆绊倒。最初的骤雨相逢,最后的一曲终缘,空留回忆中的一抹蓟色,当真是“一念起,万水千山;一念灭,沧海桑田”。

      至于司马昭,他确实是比兄长更像他父亲(司马懿的眼光不差),性格里带着掩饰不住的权欲与渴求,他的痛苦也来自于此。欲得而不可得的幻梦,似是而非的现实,他在情爱中挣扎同时陷得更深。在延伸篇《莫如初见》中隐约可以猜测他最后大概也明白了得到过的才是最值得珍惜的。

      大概也只有在年轻的时候,情爱会把我们伤得如此之深吧。只有那时,我们年少轻狂,以至以为自己可以征伐天下,与所爱的人相携终老。

      ●人生

      文章的最后将人生的最终诠释得淋漓尽致——“所有的爱恨、离合、悲喜、战乱、生死……都敌不过时间的消磨”。是的,一切终会归于沉寂。

      在网上看过一段神总结,用在这里也不差:“你所拥有的,引以为傲的东西,最后终将会失去”——譬如那些光彩年华,少年意气,最终只能在回忆里幸免于难;“你所追求的,努力争取的东西,最后一定得不到”——当初的爱恋与豪情壮志,后来的失意挣扎又有几人知;“你所担忧的,避之不及的东西,最后一定会变成现实”——相爱,而后陌路。

      但即使这样又如何?既然一切终将归于沉寂,不如趁年少之时踏歌而行,“至少等将来上了年纪以后,回想起本应该年少轻狂的岁月,不至于发现竟然苍白得乏善可陈”。

      ◎亮点

      ●人物刻画

      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不落俗套,少有直接描写人物相貌或道出人物性格特征,大多通过细节透露出来。留给人无限遐想。

      在文中的角色里不难看出作者对诸葛亮的偏爱(笑),近乎完美的人物。而作者笔下一些只三言两语提到的人物也是同样的性格鲜明引人注目。例如曹睿这个当得无奈的皇帝是最令人叹息的角色之一,无论是床上还是床下他都没有太多实际权力。先代帝王虎狼之血无有后继也确是历史规律。再看司马师,作为一个弟控也明显可见他比弟弟稳重不少,权欲也淡了不少,难怪最后成为帝王的不是他(当然这不是主要原因)。不可不提的是水镜先生,这个角色在作者笔下“大笑”“捻须”“不语”,尽管总是当“好好先生”,但也掩不住一代名士的风采。

      ●文笔

      作者的文笔带着淡雅的古意,从遣词造句中便可看出——例如“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几日来时时思念诸君,不期在此偶遇,信是有缘也”“昨夜灯花,今朝鹊噪,亮晨起卜一卦,当风云际会,得遇贤士佳友,果见仲达——今后既为同窗,还望不吝赐教”。读到这两句时脑海里顿现两个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以及随手拈来的成语,却又没有堆砌辞藻的浮华生硬之感——例如“司马懿顿时觉得眼明心亮、胸怀轩敞,所有的焦躁懊恼一刹那消失得无影无踪,像是一阵突如其来的大风吹散了满天乌云,旭日初升从弥漫的浓雾后面露出了真容”。还有恰到好处的描写,不至让文章显得冗长。若要做摘抄,这篇绝对足够了。

      ●细节

      对于细节控来说,作者对细节的认真无疑是最大的惊喜。这篇文章里,作者让我惊喜的是她对于蹴鞠知识的了解。开篇司马兄弟蹴鞠的那一段——“司马师使了一招拿手的‘佛顶珠’,只见鞠球飞出,气势迫人,直击风流眼”“司马昭几步抢上去,一式‘凤点头’,轻轻巧巧停住了鞠球,再一招‘转乾坤’,那鞠球就像黏在他身上一样,身、法、步、眼,配合得天衣无缝,无不精妙”,画面感自不用提,若无一定功底当真难写出这样的文字。以及后文司马懿装病时“他事先在腋下塞了一个竹雕笔筒,等到大夫号脉时,上臂用力夹紧,那个笔筒压住腋下血脉,影响血液的运行,脉象自然就显得比较微弱了”和诸葛亮所说的“仲达的脉象鼓动滑利,少阴博指有力而寸脉微弱”,开始感叹作者能把专业知识如此自然地掺入文中当真不易,后来得知作者是从医的,想想倒也在情理之中。果然生活与文学不分家。

      用网上一段话来评价细节的作用吧——“认真考据的作者我不一定知道她考据了什么,但是不认真考据的作者我多能知道她没考据。这是一种态度问题,文章会因为这种态度而饱满或者干瘪。魔鬼在细节里”诚不我欺。

      ◎终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三国,在作者的笔下,空城计和那些人物一起有了另一种诠释。大至天下广阔人生空旷,小至情爱交缠,我喜欢这篇文章就是因为作者在“大”与“小”之间自然的切换着也相融着。读完全篇,恍惚间有人高歌:

      “昨日青丝,冢间红骨;

      月色晚来枯,吊唱相和无;

      悲喜总无泪也,是人间白发,剑胆成灰;

      琴木萧萧也,弦尽时秋风悲回,莫问从头;

      英雄总无路,天下千年酒,不解此一愁”

      (九州里的原句,有时觉得九州和三国确实相像,都是乱世)

      岁月空寂,人间白发,世事轮转,不过如此。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到底部
    • 实时动态
    • 发表内容
    • 做任务
    • 返回顶部